在很多人看来,中小学的书记校长都是管理岗位,不再参与一线教学似乎很自然,甚至被视为对管理者的“奖励”。但实际上,大部分书记校长都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锤炼中脱颖而出的,要求他们不要完全脱离一线教学,这不仅是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对师生的了解,从而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增加更多保障。因此,因地制宜,要求中小学书记校长参与一线教学,值得鼓励。
应该看到,教育教学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作为学校行政人员的秘书和校长,继续参与一线教学,也是“教育为本”的正面示范,有利于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更多认同,进一步增强教育共同体意识。尤其是一些基层学校,教师本身比较紧张,管理人员继续担任任课教师,也有利于盘活教育资源,减轻其他教师的负担。
当然,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确实有自己的事务性工作。要保证书记校长有精力参与一线教学,还要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门槛。比如这次《规定》明确表示,为了保证中小学书记校长安心工作,包河区教体局将把每周一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无会日”。原则上不安排必须由秘书负责人参加的会议。而且强调,上级领导来学校调研检查时,书记校长如果有教学任务可以不用陪同。此外,还应优化相关考核,解除书记校长参与教学的后顾之忧。
再者,让学校管理者更专注于教学,其实就是让他们更好地回归自己的“职业”角色,以实际行动带领师生专注于教育教学。比如一些不属于学校的常规工作,或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都要减少。这是近年来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应有之义,但实际上是减轻学校管理者的负担。也就是说,在减轻教师负担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其实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之一,或许就是他们也能跳出过多事务性工作的“打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甚至直接参与一线教学。这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大有裨益。
毕竟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一个非常重视传承的行当。制造门槛鼓励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书记校长坚守一线教学,也是对教育精神和本质的一种还原。近年来,一些大学校长院士等。给本科生上课赢得了一致好评,这就是原因。因为他们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最真实的一面。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也是对年轻教师的“指导”过程。
在校园里,无论是常年坚守一线教学岗位的专职教师,还是作为秘书校长的管理者,本质上都应该是教师。他们的职业荣耀和社会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位高,归根结底是来自于教书育人的核心。让中小学书记校长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就是让所有的老师教师都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相信这能给校风教风学风带来积极的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