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程度怎么翻译,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
中国有多少博士,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这个提问是两问,前面一个非常容易回答,但后面一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原因很简单,前一个问题是比较固定的答案,而后面一个则不一而足,一言难尽!
我国拥有多少博士研究生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人才数据统计,自1997年到2018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大约为78.8万人,招收人数约为120万人左右,2018年初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约为38.9万人。
我在多篇有关文章中(可在我的头条号中输入“考研”和“博士”关键词查阅),多次反复说过,到了2021年,中国自1983年首批自主培养的18名博士毕业,并被隆重授予博士学位39年以来,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已超过80万人。而对比和思考中,就会发现,到2021年,读博人数已超过140万人,而真正学习毕业而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只有80万/140万的比率。而2020和2021年,已成为中国自1977年11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个人才培养的重大节点。
1996年全国部分省市,开始大学扩招,到1999年,中国全面迎来了第二个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的重大节点一一大学扩招。而2020年,大家又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的第三个重大节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迎来了较大规模的扩招。2018和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是79万和84万,而2020年则达到了110.4万,突破百万大关,2021年至少超过120万人(研招刚结束,还未见确切统计数字)!
而2018年和2019年,全国招收的博士生数量分别是9.55万人和10.52万人(首次突破10万大关),而2020年也是10万余人,2021年招生的博士生数量,预计也将超过10万,有消息说甚至会达到12.5万人。
博士研究生修读年限多为4-6年,且发论文、毕业压力较大,故对于不是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同学来说,很少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博士学历,对于过去和今天的中国社会,最对应的方向和去处,当然一直主要是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但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应该知道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队)现在的博士招聘数量,对应自身容纳数量和岗位愈加有限。而民办的科研机构数量,依旧不足,容量有限。因此,这是中国博士产出结构和方向性的大问题!
既然,博士就业的主渠道,依然是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那么就必须告诉大家,如果在这些地方,不会因为你是博士,就工资待遇会增加,而是因为你科研能力强,职称得以提高(不想谈“非升即走”,已有多篇文章论及),你才能得以收入增加。多数大学、高校,博士升到副教授,工资收入也就10~20万。即使到了教授,也很难超过30万。
当然,这也得看学校、专业,你的能力、个性、名气和关系等等。如果是在博士阶段就有课题(方向和实际)和能力,又有一定的人脉和交流能力,那自然是课题和项目不会少,人忙钱也不会少。
如果,真能得到企业、医院等和社会实用和实干,那待遇收入,就更不好说了。那是你有本事啊!拿多少钱,都不奇怪!
以上,我已说了不少,想多了解,宏观把握、微观自我,看我的其他相关文章!最后,祝所有博士生顺利毕业,靠能力多挣钱,为己谋福,为国出力!
就业的时候第一学历算什么?
您好,华图在线作为专业的公考教育培训结构来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不知道您专升本的路径是什么样的,因为不同的升本路径,最终是以不同的第一学历来划分的。
比如:
统招专升本属于全日制本科。因为统招专升本考试成功过线之后,需要前往报考的本科院校进行全日制就读,一年实习期和一年学习期,也有部分专业是三年制的,毕业后一学历是本科。自考本科不属于全日制,比统招含金量低一些,一学历还是专科,二学历是本科。不能报考事业单位。成考专升本。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证书上会显示“成人教育脱产或函授”字样,国家教育部承认此学历,但一学历是专科,本科是第二学历。 远程教育专升本 。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证书上显示“网络教育”字样,国家教育部承认此学历,学信网电子注册,但所取得的本科学历属于第二学历。因此,如果您是统招专升本的话,正常路径毕业,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后,是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而且公务员考试部分岗位大专毕业也是可以报考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更多公考资讯和备考干货,欢迎关注头条号华图在线。
七级晋升六级需要什么条件?
事业单位任职晋升条件;
管理岗位:晋升三级职员岗位,须在四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
晋升四级职员岗位,须在五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三年以上。
晋升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
晋升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三年以上。
晋升七级职员岗位,须在八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三年以上。
晋升八级职员岗位,须在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满三年以上。
任职晋升条件
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设置“五级A”职员岗位的事业单位,晋升“五级A”职员岗位,须在五级职员岗位上任职满两年以上。
晋升四级职员,须在“五级A”职员岗位上任职满两年以上或在五级职员岗位和“五级A”职员岗位上累计任职满三年以上。
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一、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因为端午节,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中国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关于【文化程度怎么翻译】和【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