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原则有哪些内容,外文书籍的翻译的水平对书籍内容的影响有多大?
影响当然很大。在翻译界,我们通常会把翻译书籍看成是二次创作。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翻译其实就是靠自己的理解,把原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出来。但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殊的语境,和自己的文化背景,在翻译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自己的母语背景来进行翻译,所以翻译真的是难上加难。翻译界常说,一个翻译者的水平并不是看它的外语能力有多好,而是要看他的母语水平有多高。
所以说,翻译其实就是在创作,人们对于作者原意的理解就要靠翻译者。我是学日语出身,比较关注日文书籍的,同时,我从事的又是与历史、哲学相关的写作工作,因此也比较关注西方的历史学著作。我在这里不妨举几个相关的例子。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严复翻译了很多西方的著作,比如《原强》、《原富》等等,还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即信、达、雅。信就是要真实,即符合原作者的意思。达就是通达,即要容易阅读。雅则是雅致,使用的词语要典雅。前两个没有问题,但是第三个,雅现在却可商榷。
严复翻译很注重雅,常常会使用中文词与其对应,比如社会学,严复就翻译成群学。但是这种翻译,把很多新的事物失去了陌生化,会被传统语境所干扰。比如群学,很多人就理解成了是一种群体的学问,忽略了社会学的本质。这样会对人们理解新学问造成隔膜。
翻译村上春树的林少华就是这样,他把很多小说里面,原本是日本文化背景的词语变成了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内容,但某种程度上,这对人们理解日本文化产生了障碍。
再看西方,西方有个汉学家叫史景迁。他写了一本书是研究中国张岱的,书名叫《前朝梦忆》。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错误的翻译,比如把“仕女星星自散”,是说宴会之后,仕女离开宴会场所。但是,中文翻译却写成了仕女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简直驴唇不对马嘴。
《前朝梦忆》中文版
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翻译的书籍,但因为翻译稿费颇低,很多外语高手不愿意翻译,经常是很多二把刀做,所以翻译差的书比比皆是。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不能误人子弟。
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技巧?
怎样学好语文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都不是很清楚,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8、意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请问一下~第一个英语翻译是怎么翻译成中文的~他是怎么知道英语的各个单词对应的中文的?
感恩节的来历可以帮助理解这一问答
当年许多人英国教徒冒着死亡的风险前往美洲大陆,就是为了寻求宗教自由,免于英国国教迫害,渴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敬拜上帝。
与以工匠和农民为主的首批新教徒移民不同,清教徒都是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他们想净化英国国教。由于对英国政治腐败不满和饱受宗教迫害的威胁,清教徒领袖们把新大陆视为上帝赐予他们拯救人类的庇护所,于是大规模清教徒移民活动在1630年3 月开始,到1643年,大约200艘船把2万英国人运到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以第一批新教徒移民为例:他们离开英国,到荷兰的莱顿生活。尽管那里气氛比较宽容,但担心继续下去,他们的子孙就会变成荷兰人。于是在 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的船前往维吉尼亚。由于没能找到维吉尼亚,五月花号停在了更靠北的马萨诸塞州科德角湾,船上的乘客决定在附近的普利茅斯住下来。
为了和平共处,他们觉得要定立一些规矩。既然不在维吉尼亚,就不应该受英国的管辖。于是他们制定了所谓的“五月花号公约”,这是新大陆上殖民地制定的第一份规划政府文件。
他们还选举威廉·布雷德福担任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任总督。布雷德福撰写的《关于普利茅斯庄园》让后人了解到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前三十年的历史。
他们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然而达到后的第一个冬天,由于天气特别寒冷,再加之饥饿和疾病,约一半的普利茅斯定居者没能熬过这个严冬。就在这生死存亡那一刻,剩下的幸存者意外地认识了一个会讲英文,名叫斯考托的印第安人,他以前曾被一个英国船长绑架,在英国生活了四年,然后又返回了自己的部落。
清教徒认为这是上帝派来救助他们的人,斯考托为他们跟印第安人沟通做翻译。在印帝安人的帮助下,他们知道了哪里能钓到大鱼,最好的作物是什么,如何种植玉米,并获得了一切在那块土地上生存必须的知识。第二年,他们获得了大丰收,定居者们在11月份邀请印第安人来会餐,拿出火鸡和南瓜饼庆祝他们的丰收,一起举行了第一个感谢上帝的庆祝活动。这一传统庆典作为感恩节一直在北美大陆保存至今,并传播到全世界。
因此,第一个将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人一定是西方的传教士。这些信仰坚定的传教士不仅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而且还有将上帝的福音传遍中华大地的使命感。可以想象,他们一到中国一定会努力学习中文,在真实生活的语境中体会中文单词的意思,再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然后在各地宣讲布道。最初翻译的困难是不可言说的,没有为上帝的道而奉献一切的人,是很难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
硕士的论文后面注释及参考文献如是外文需翻成中文吗?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对于论文格式方面的要求(当然也包括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表下个人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了解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每个学校都对硕士论文的格式有着明确的规定,在修改毕业论文格式之前需要自己仔细阅读学校的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文件要求来修改,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因为没有了解相关要求,结果导致不符合要求,浪费了宝贵时间!
参考学校历年的优秀毕业论文在了解学校的具体文件要求后,可以参考之前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去年的)的优秀毕业论文,对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进行仔细查看,做到万无一失!对其中精华的地方可以模仿修改。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一般性要求一般来说,硕士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应以原文献为主,比如引用的文献是英文的,在毕业论文中仍需保留英文的格式,并不需要翻译成中文。这也是符合引用规范的。再者就是如果翻译,可能会出错。
关于注释GB/T 7713.1学位论文编写规则中对注释的定义如下:
为论文中的字、词或短语作进一步说明的文字。一般分散著录在页下(脚注),或集中著录在文后(尾注),或分散著录在文中。也就是说:如果论文中的字、词或短语,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说明,而又没有具体的文献来源可参考时,可以用注释。注释一般在社会科学中用得较多,但应控制论文中的注释数量。对于注释,个人觉得需要是中文描述,这个部分不属于文献部分,应该是对论文中某个表达或词语的解释,为便于理解,注释通常需要以中文形式展示。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意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翻译的原则有哪些内容】和【外文书籍的翻译的水平对书籍内容的影响有多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