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谁翻译的,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鲁迅的文学地位高于张爱玲?
真是好奇害死猫,这样的问题如果是"蜡笔小新"小朋友提出来的,大家一定会一笑了之,不以为意,但如果是读了鲁迅又熟读张爱玲的人提出来的,则遭到白眼是肯定的,因为拿傻姑的武功与黄药师的武功相提并论本来就是一种错误,再深入讨论实在没有意义,但既然悟空邀请,这里就浅作回答,以免有失礼仪。
就本提问而言,我认为是对文学界成就划分不清的问题,这里就浅说一下:对于文学界的人物,按照其所作成就和影响力,一般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作者、作家、著名作家、国际著名作家、文学家、世界级文学家、文学巨匠。而就鲁迅与张爱玲在国际和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相比较,鲁迅为文学巨匠,而张爱玲仅为著名作家,所以二人的成就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如果题主还不明白,我就再举例说明一下,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其成就划分也仅为国际著名作家,比张爱玲要高,但与鲁迅相比,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世界文学史上人物众多,但能获得文学巨匠殊荣的却没有几个,而鲁迅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英国的是莎士比亚、狄更斯,德国的是歌德、海涅;俄罗斯的是普希金、托尔斯泰,美国的是德莱塞、海明威,印度的泰戈尔;拉丁美洲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地利的是卡夫卡,法国较多,有巴尔扎克、雨果、莫里哀、伏尔泰等;
所以,提问也要有学问,不要提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拿一般的"土豪"与马云比财富,这样的答题也就失去了意义和趣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题主且行且珍惜!
(答题完毕)
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治愈系图书?
温暖治愈系:能够温暖人心并且净化人心,让你的心都变得柔软,让你微微一笑。让你疲惫,不安,难过,压抑,怀疑等种种负面情绪都消失不见,换来一个干净,平和,释然的自己,换来一颗带有温度的心。又或者给你带来希望和生机。把你的心都擦干净,让你重新变回简单善良的自我。给你的心疗伤,有治愈效果。推荐书小编特整理了一下2014年温暖治愈系的热门畅销书籍:
1、《难得一人心》 师小札 江苏文艺出版社
整篇文看下来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一天就把宋氏夫妇的故事给看完了,让我也觉得很幸福,瞬间觉得婚姻爱情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这是我第一次看肥札的文,算新读者了,会继续关肥札其他的文的。太爱这对了!——小豆包。
2、《我想和你好好在一起》 老丑 中国华侨出版社
我们渴望好的爱情,和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可是多数人的感情逃不过“分手”二字,为什么没能好好在一起,无非是不够珍惜不够爱。30则故事,道尽爱情里的分分合合,愿这些故事,让世间的所有深爱不再只是秘密,让所有相爱的人能够好好在一起。
3、《明日绽放的花蕾》 朱川湊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奇异的,现实的,孤独的,美好的,残酷的,温暖的,都是朱川湊人。从不同角度去幻想,就会发现出人意料的景象。朱川湊人在诗意的奇幻设定中,以轻柔却触及痛处的笔调,娓娓道来人间温情。让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鼻子一酸,暂时忘却冰冷的现实世界,获得为明天活下去的希望。
4、《黄》 安东尼 长江文艺出版社
《黄》中讲述了安东尼在2010年至2013年底,短短的三年之间生活里发生了不少大事:从朋友间的相伴到独自一人上路;独自去英国、丹麦、泰国等地旅行;享受恋爱中的甜蜜和温暖,也经历过失恋的难过与苦涩。甚至对爱情的看法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经过了漫长岁月,他对人生的感想,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感触,都从以往小男生的稚嫩视角蜕变成大男孩对人生经历的所感所悟。(好书推荐尽在:www.tuijianshu.net)
5、《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毕淑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是毕淑敏在环球旅行后的最美的心得,是一场清新温暖的治愈系环球旅行,更是一次与灵魂见面的约定。本书以作者近年来的旅行心得为主题,收集了游记、手札23篇。如同一个睿智、风趣而又宽厚的旅伴,带你走进一段柔软的时光,让心灵安静的绽放。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
6、《给你独一无二的温暖》 蒋文婕 人民邮电出版社
《给你独一无二的温暖:妈妈给女儿的101条忠告》为一本温暖心灵、减压励志的治愈系图文书。原创手绘插图,结合趣致小寓言、小故事,讲述了妈妈给女儿的101条人生忠告。作者以轻松的文笔,将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娓娓道来,能够舒缓家长在育儿中紧张和焦虑的心情,而富有哲理的趣致小故事更能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7、《在荒凉的世界温暖相爱》 陈保才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不管世界怎样荒凉,爱过你就不怕孤单”,在这个荒凉的世界,只有爱让人温暖慰藉。让我们一起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修炼完美的爱情,找到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8、《我只是对人生过敏》 兰迪诗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捡拾生活中那些美好细节的小绘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平凡,在这里被重新装点,可爱呆萌的画风加上流淌着淡淡温暖(和傻气)的文字,它们也许不能帮你解决什么难题,但却能为你无聊烦躁的生活带来快乐。这也是一本需要你参与进来自己动手的未完成作品,你可以随手剪下自己喜欢的一页,做成自己桌案上的相框书。
9、《慢下来,才能不枉此生》 姜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韩国共鸣性治愈系第一人——姜馨。她只是在缓缓述说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迷茫和些许心得,却没想到有那么多70后、80后、90后从她的文字中受到安慰和鼓励,坚定生活的方向和勇气。也许这也是你的心情,散落在天涯的你我,并不孤独。
10、《别怕!你可以的,看不到未来更要挺自己》 奈娜 重庆出版社
《别怕!你可以的,看不到未来更要挺自己》泰国治愈系畅销绘本,生活低潮期必看的人生指南!看不到未来?害怕失败?想突破难关?童格拉·奈娜你激发自信、乐观打拼,从此摆脱挫折人生!人生最重要的17件小事+异国风情的超萌插画=正能量满满的人生新天地!
为什么在西方圣经中也是上帝七天创世?
混沌七日开的说法来自《庄子 . 应帝篇》,讲的非常诙谐幽默又有哲理,很可能是庄子为了阐述自己无为而治思想编造的一个故事。
《庄子 . 应帝篇》载: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说这南海的主宰叫儵,北海的主宰叫忽,中央称帝的是混沌。混沌这人为忠厚老实,热情好客,每次忽、儵来他都热情的招待他们。没想到忽、儵吃饱饭没事干,就想回赠混沌一点礼物,估计这两大神也没长脑子,两人一合计,脑袋一拍,说:混沌给我们长得不一样,人人都有七窍,混沌却没有,要不我们给他凿七窍吧!这两人也是是实干派,说干就干,每天凿一窍,七天为混沌凿开了七窍。混沌也因此呜呼哀哉了,但随着混沌的死亡,天地就此诞生。
之前为了为了写一个文案听了三天圣经。
《圣经》造人的则是为了宣扬主的万能与伟大,《圣经》里说:
创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无声的太空飘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
第一天耶和华上帝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空气和天;
第三天创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树木;
第四天创造了天上要布满星辰,用来划分季节和年,夜晚是休息的时间,就让宁静的月亮给那些穿越沙漠的漂泊者指明方向,帮他们找到栖身之处;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鱼、鸟等各种动物;
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
至于为什么两者都是七日开天?
可能是留在我们基因里的潜意识所致,如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史前大洪水记载,还有四川三星堆文明与古埃及构图元素惊人一致,更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因为,在《山海经》和在稍晚一些的《神异经》里的混沌只是一只怪兽,《山海经》里它擅歌舞。
《神异经》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害人的凶兽。
根据《神异经》西荒经记载:
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意思说这混沌这丫的长得奇形怪状,形状像狗,长毛有四足,长得像棕熊却没有爪子,长得有眼睛却看不见,行走也不是很方便,有两只耳朵却听不见,有人的性格,身体内无五脏六腑,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肠子,吃下去的东西径直而过。但是混沌这厮却将吃软怕硬发挥到极致,碰到有德行善良的人他要跑上去欺负一番,遇到无德凶恶的人它却听他使唤。
鲁迅部分作品为何退出了学生课本?
李迎兵鲁迅博物馆讲稿:在时间和地理坐标上与鲁迅相遇
李迎兵正好上午九点开馆时间,鲁迅故居在鲁迅博物馆里面展厅的西面。《北京青年报》何子丹老师和我们一起从这儿出发,阜成门宫门口二条19号,也就是鲁迅时代的西三条21号。这儿原来民国时期住的都是拉板车打短工的底层劳动人民,也就是现在的所谓低端人口。那个时候,胡同尽头只有一盏公用的煤油灯,没有电灯。有鲁迅的学生来访,晚上鲁迅都得举着油灯送出大门口这儿来。我们想象鲁迅夜晚举着煤油灯给来客照路的情境,磕磕绊绊的胡同里,陡然间幽暗中有了油灯的亮光,让人们油然增加了更多的信心。接下来,参观正式开始。今天正好是一个好天,迎面的白色鲁迅雕塑,大家可以留个影。然后是展厅。我想进去的一个大厅,是别的活动的展出,继续向右走,便看到展厅,继续走,让我们想起鲁迅《故乡》里的一句话:“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大家应该都记得这句话,中学课本里我们学过。但我们在课堂里很难身同感受到鲁迅内心的那种苍凉感。现在,我们有幸站在宫门口这一个地理位置上,然后从鲁迅那极为短暂的生命坐标上去打量一个更加具体化的鲁迅,感性化的鲁迅,从鲁迅文字里走出来的鲁迅。我们会从鲁迅出生的光绪七年的1881年9月25日到其去世的民国二十四年即1936年10月19日,横跨不同的时代,却是在他物理生命的五十五年零二十四天里展现了不同的精神质量。这一核子般的能量,在鲁迅的一生却发射出奇异的光亮,照耀着后来的人们。我们如果打开心扉,去倾听,我们会听到属于鲁迅那个年代的蛐蛐,能够从鲁迅种植的至今还活着的丁香树上捕捉到鲁迅的生命气息。从出生地绍兴出发我记得在1999年暑期,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绍兴。那时候我还在八里庄南里27号的鲁迅文学院。我早已在那里耳濡目染到鲁迅作为文学大师的风采。鲁院的一切与鲁迅有关。无论我一开始住在办公室,还是鲁院的小平房,或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鲁迅的塑像,内心便充满一种敬畏。我想起后来在《收获》上发表长篇小说《段逸兴的一家》的颜歌,还有清华特招毕业后在《新周刊》当副主编的蒋方舟,都在一些来稿中有过某种内心的交接。鲁迅说:“文学就是照亮国民精神的灯盏。”从鲁迅《朝花夕拾》里体会他童年时对狗、猫和鼠的情结,尤其他对隐鼠的喜爱,以及隐鼠的突然失踪,不由得迁怒于猫,导致他终生对猫的偏见。鲁迅喜欢隐鼠舔吃他砚台里的墨汁,感觉到给他一种说不出的惊喜。结果,阿长说隐鼠被猫吃了,其实是被阿长不小心踩死了。而阿长(长妈妈)与《山海经》的故事则体会到鲁迅对人生无常的一种说不出的忧郁和叹息。鲁迅十一岁(1892)去读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老先生,到十七岁(1898)。我们在实物复制的三味书屋看,屋子并不大,里面只有一张方桌,四周放几张凳子,也就是私塾的模样。不过,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那时,鲁迅上私塾的年龄要比现在大家晚多了。当时鲁迅的祖父周介孚(1838-1904)翰林出身,担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来科考案(贿赂主考官一万大洋)结果锒铛入狱。祖父的“自由读书与实践”的某些理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实际上贿赂科考案,让鲁迅求学道路不再是传统的科考,而是着重于洋学,类似于今天的初高中生不参加中高考直接出国留学去了。鲁迅在母亲鲁瑞(1858-1943)的支持下走了一条独特的求学之路。父亲周伯宜(1861-1896)一直生病,求治于中医,结果三十五岁就病死了。鲁瑞比周伯宜大三岁,他躺在病床上,家里很多事情都得她来当家。这个给鲁迅的打击非常大。家境的衰落,使鲁迅王子般的地位一落千丈。鲁迅一直记得这一个画面,他瘦小的背影感觉到赤骨的寒冷。鲁迅看透了人情冷暖。我们在鲁迅《朝花夕拾-无常》里感受到几许生无可恋的神鬼之气。比如:“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鲁迅内心的孤傲和敏感,也正在那个时候开始,父亲早逝,鲁迅十五岁,也种下了鲁迅学医的种子。这一年开始写日记,1897年这一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家的既差又小,在叔辈们的斥责下签字倍感人生凄凉。所以,这种冷嗖嗖的感觉贯穿了他的一生。不过,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能够感受到一种人生凄凉之外的百草园童趣,还有诸多读书的轶事,先生的威严,以及读书时的沉醉,“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就是鲁迅童年时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一下子树立在我们的眼前了。从南京到日本我们知道鲁迅后来在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这在鲁迅南京 求学时最早接触的是赫尔黎的《天演论》。我们在展柜里能够看到实物。各个展厅从鲁迅的各个年龄段和走过的不同地方划分,并引用鲁迅自己的一段话,因此你会一下子与鲁迅在历史时空距离中拉近了。你正在走近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鲁迅正在从他的那个年代穿越到了我们的眼前。大家都知道鲁迅的真名叫周樟寿,只是随后十七岁时南京水师学堂,才改名周树人,并转学矿业。当年12月本家叔让他参加县考,考上了,但他却以四弟病重为由不再参加府考。鲁迅不想再步祖父周介孚科考后尘。鲁迅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内心还是渴望自由的。比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转入江南陆政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他喜欢骑马,敢于与旗人赛马。这个时期的鲁迅,虽然开始有了写日记的习惯,但还没有萌生当作家的想法。他的人生道路还没有确定。我们都看到过一部老电影《甲午战争》,那里面的邓世昌驾驶自己的舰艇与吉野舰艇同归于尽的画面,说明当时中日之间的国力和军力都有着某些距离。明治维新之后,新思想,新技术,在日本诞生。所以,鲁迅选择日本,而且还是公费留学,就说明了他内心改变现状的想法。1902年21岁赴日留学,先在弘文学院学日语,次年剪掉了脑后的辫子,随后普通江南班(日语速成班)结业,二十三岁,祖父周介孚去世。鲁迅到仙台学医,求教藤野先生。我们在鲁迅的《藤野先生》里看到了一个极为平凡而又极为认真的藤野先生。尤其,藤野先生常常因为不修边幅,甚至忘记打领结,被认作小偷,甚或什么别的坏人。但在教学上藤野先生是十分严谨的,绝无半点通融余地。比如检查“我”的解剖学讲义,对一些解剖的构图提出了他的看法。“我”要离开他时,他的掩饰不住的悲哀,所送的照相至今还挂在鲁迅故居北房老虎尾巴房里的东墙上。我们在《藤野先生》里读到日俄战争时杀中国人的幻灯片。鲁迅对国民的看客心态感慨颇深。学医能够治疗父亲周伯宜这样垂死的病人,却无法医治其麻木垂死的灵魂。鲁迅选择弃医从文,要根治灵魂的病,就得用文字来启蒙和唤醒。正如鲁迅后来所言的,用笔揭露病人的病根,但如何疗治呢?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一封“母亲病危,速回”的电报骗回国,与二十八岁的朱安结婚时,鲁迅二十五岁。这一打击,对他影响颇大。鲁迅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随后又返回日本,跟着章太炎学习,成为“光复会”会员的这一年,二十七岁。与二弟周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以校对书稿来补贴生活。宣统元年(1909),《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通过接触西方现代文学让鲁迅一下子拓展了视野。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平十四年宣统元年(1909),鲁迅回国,二十八岁。先在杭州和浙江的师范学堂任教,后来又在绍兴中学当教员和监学。在故乡的生活让鲁迅童年的记忆被激活。鲁迅有了创作的冲动。1911年,三十岁在绍兴写出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能够感觉到其旧学的功底。在家乡不到两年的时间,鲁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民国元年(1912),应蔡元培邀请到新政府的教育部任科长及佥事。其后在北平宣武门半截子胡同的绍兴会馆住了七年之久,然后与弟弟周作人及母亲等入住新街口八道湾胡同。我们在鲁迅《呐喊》自序里写道:“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是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这个S会馆,就是绍兴会馆无疑了。大家不知道看过林海音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没有?电影里的诸多氛围,以及那首“长亭旁,古道边”的儿歌,八岁女主人公英子的遭遇,与疯女人和小偷交朋友,以及后来父亲的病亡,有一个后妈的妞妞跟着疯女人跑被火车压死了,而结尾宋妈也回了乡下。电影里的这种感觉,就是鲁迅在当时绍兴会馆的感觉。我们想象一下,鲁迅在绍兴会馆,无数个夜晚里,窗外夹杂着诡异的气氛,让他不停地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白光》等大量小说作品。在这样孤独的夜晚里,沉浸在幽暗的,类似于童年长妈妈讲鬼故事的氛围里,倒也让他一下子进入了小说的情境之中。很多时候,绍兴会馆让他一下子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并让故乡里的一系列人物活跃在他的笔下。八道湾胡同的房产据说是花了四千块大洋买的,是鲁迅一家处理了绍兴的老宅加上其他的收入买的院落。按照鲁迅一月薪水四百大洋,一年就能买房了。那个年代房价还没有这么虚高。1923年8月,兄弟失和事件,临时搬到西四砖塔胡同三间旧房里。鲁迅大概永远也忘不了周作人给他下了最后通牒的那个时刻。鲁迅手里攥紧那张兄弟绝交的纸条是欲哭无泪,欲喊无声,所以才开始了“彷徨”。 随后又借钱买房,买到西三条21号院,经过装修,1924年5月25日与母亲及朱安入住,到1926年8月厦门任教。鲁迅在北京住十四年。从三十一岁住到四十五岁。然后厦门呆到年底,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9月到上海,与许广平同居。1929年四十八岁生了周海婴。在上海呆了不到十年。总体看,鲁迅的人生分为五个阶段:青少年的绍兴阶段,江南水师学堂和日本留学,回国杭州和绍兴任教的不到两年时间,北平(北京)十四年,厦门和广州的不到两年时间,最后上海的岁月。大家现在看到 鲁迅的故居。这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鲁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往南方。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曾在此小住。小住期间,鲁迅还曾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作演讲,原定场地太小,遂移到大操场上,容纳一千人的地方,估计离得远的人根本听不清讲什么,那时候没有话筒,全凭嗓子喊。有人说我讲得比鲁迅的声音高,影响展馆里其他游客。其实,还是鲁迅比我的声音大呀。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受果戈里影响,但又有超越。那年他三十七岁。鲁迅三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北平新潮社出版,十四篇),其年四十二岁;《彷徨》(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十一篇),其年四十五岁;《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八篇),其年五十五岁。另有散文集两部《野草》《朝花夕拾》,以及《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杂文集、学术专著、译著、日记等。鲁迅受到家境衰落和父亲早逝等影响,其后与朱安的包办婚姻枷锁,还有兄弟失和事件,等等,对他的文风和价值观或有很大影响。我们站在鲁迅故居小院里,一进门,南面屋子中间隔开两间,西面用来藏书,东面用来接待来客。东厢房女工住,西厢房是厨房。看到鲁迅亲手种下的丁香树,以及鲁迅母亲的东面卧室,内中的装饰都有绍兴风味特色,还有西屋朱安卧室,中间屋子用来吃饭用的餐厅。鲁迅则住在北屋外接的一个小灰棚里,被戏称为“老虎尾巴”。鲁迅的床很简朴,紧紧靠着玻璃窗,冬天一定很冷,但他在当时写的《雪》里却把北方的雪写成了精魂,有灵性的,漫天飞舞的自由精魂,有了更多的寓意。在鲁迅另一篇《秋夜》里,他写道:“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这样的句式里,有一种悠长的哀叹,有一种灵魂的孤愤在里面,不过,能感觉到文字的冷硬,不事渲染,不事铺张,不动声色。这两篇散文后来收录到了散文集《野草》里了。我们在鲁迅的笔下,在他所处的时代,一种憋仄的环境下,却是放任想象,让百草园里的那种灵动始终活跃在他的窗外后园,尤其天空的高远,星星的闪烁,无边的浩瀚,充满银河的自由自在,灵魂在放歌,让我们深受感染。鲁迅的最后绝唱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之后,鲁迅来到了上海。在这儿,鲁迅写出了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的一篇《铸剑》诡异的想象,遥远的年代,古典的武士,复仇的元素,尤其内中的死亡气息,以及死后灵魂的复仇过程,让鲁迅在晚年找到了另一种小说的表达方式。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生死无常,爱恨情仇,让主人公死去的头颅去歌唱。比如开头写眉间尺为父亲复仇前如何把玩陷入绝境的老鼠,并亲手打死老鼠,暗喻了随后为父亲复仇的惨烈,甚至用他自己的头颅来换取复仇的机会,并在仇人的油锅里他的头颅在翻滚中歌唱。这一情节,给许多后来的作家创作灵感,比如据说莫言就是受到《铸剑》的影响,在《红高粱》里写到日本人杀人剥皮的场景;再比如余华也从中吸收营养,把《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苦难推向了极致。四十六岁的鲁迅与二十九岁的许广平终于赢得了自由的爱情。在上海,鲁迅背后感觉不到了朱安痛苦的目光。没有了北平西三条19号芒刺在背的朱安的目光,这一放飞的爱情,让鲁迅的小说时空有了更加邈远的边界,《铸剑》最早发表于1927年的《莽原》半月刊。据鲁迅日记里记载,这篇小说完成于1927年4月3日。那个时候,鲁迅正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也正在于许广平热恋。许广平曾经在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写出那篇著名的檄文《纪念刘和珍君》之后,跑到西三条19号与鲁迅会面。那个时候,许广平当着朱安和鲁迅母亲的面,只能把那份热烈的爱情隐忍到心底。虽然住了一些时日,但依然让许广平感到了不自在。鲁迅目送她的眼神里有了几许躲避朱安的不舍。《铸剑》最早发表于1927年的《莽原》半月刊。据鲁迅日记里记载,这篇小说完成于1927年4月3日。那个时候,鲁迅正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也正在于许广平热恋。我们在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里可以窥知全貌了。他们的通信里称兄道弟,多半谈的是恋爱以外的话题,内容很广泛。也正在这一年后半年,他们在上海汇合了,从此再未分开。虽然,他们生活相爱不到十年的时间,却在第二年生下了周海婴。鲁迅的事业峰值在上海达到一个顶点。他是左联作家领军人物。曾为柔石写过《为了忘却的纪念》,还与东北来的萧红、萧军出书写序。其中萧红《生死场》,颇得鲁迅赏识,认为她越轨的描写,对东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开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萧军的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也得到鲁迅的提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