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谁翻译的,民国时候的四大才子和四大才女都是谁?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张爱玲、石评梅补充一下:
民国四大美女:林徽因、周旋、阮玲玉、陆小曼
注:民国四大才子、四大才女、四大美男、四大美女这些都是有先后顺序的,以上照片都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
了解更多民国人物传奇,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董弧~
你最喜欢看谁的书籍?
最喜欢看的书籍是国学方面的书籍。是什么让我们不忘初心?是什么让我们努力向前?是什么让我们有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信!中华文化是优秀的,而国学书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5000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字,是最美丽的文字,是最励志的文字,是最有营养的文字,是最值得学习的文字。最喜欢的国学书籍有五本:分别是《道德经》 、《传习录》、《呻吟语》、《孙子兵法》、《荀子》。一 《道德经》《道德经》,经典中的经典,万经之王。这本优秀的国学名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参悟。《道德经》是吾师,亦是吾友。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了自然的规律,人才能有所作为,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必然受到惩罚。对于此书,领悟最深的在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读罢此句,所有疑惑皆解开也。二 《传习录》非常喜欢王阳明先生,这几日在家拜读《传习录》,收获满满。“知行合一”是《传习录》的魂,是心学思想的大成,也是核心。知易,而行难。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传习录》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每当读到这段如醍醐灌耳。无论何时,谨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方能理解先生的思想,从而为己所用。三 《呻吟语》《呻吟语》,明代吕坤序文中写道: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全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呻吟语》中名句很多,言语平实又通俗易懂,最喜欢这段话: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语,岂无一得?皆偶合也。译文:天地间的真滋味,只有心静的人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正的关键,只有心静的人能看的透;天地间的真情景,只有心静的人能写的出。做热闹人,说鲁莽话,难道不会作对一件或说对一句吗?但那都是偶然碰上的。清净为天下正。一个人只有静下来,才能品出人生百味。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情。我们为什么静不下来?还是想法太多了。为了房子,为了车,为了欲望。适当节制,适当降低要求,我们会活得更洒脱,更从容。《呻吟语》,不朽之国学经典,其不似《论语》、《道德经》般光芒万丈,但皆是肺腑之言,我们看之,听之,用之,皆有收获。全书立意积极,行文睿智,文风朴实,是一部开启心智、提升道德、指导实践不可多得的宝典。四 《孙子兵法》国学之所以经典不衰,在于其思想。《孙子兵法》,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国学经典。德国把其作为军事学院的教材,英国皇家指挥学院把其作为战略学和军事理论的第一本书,日本对其最早的学习可以追溯到唐朝。《孙子兵法》,著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穿越中华千年的文明,经隋唐,过两宋,走明清,一直火到现在。《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讲兵法,通战略,助管理,从未被超越。《孙子兵法》,一本兵书,一本管理之书,一本战略之书。读懂兵法,读懂人生。读懂兵法,管理有方法,万事有方法。《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号称“兵圣”。成书于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五 《荀子》国学经典《荀子》:很励志,很具正能量。其言之有理,听之有味,行之有用。荀子其思想和话语有种特别的美。那是一种平实,一种洒脱,一种期望,一种美好。看了荀子的文字,心里便快乐了起来,幸福了起来。为何?因为收获满满。其中的劝学篇,经典又实用: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为什么喜欢国学书籍,原因有三: 1、了解国学,改变自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底蕴深厚。五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财富,文化传承甚是丰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屡经曲折,历经磨难,却又一次又一次振作复兴,从而屹立不倒。 为什么?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多学习,多了解,多阅读。在书中找到思想,找到方向,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思路,带来帮助,从而改变自己。2、学习国学,为人处世。中国的国学经典而又实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为人处世,从而在社会上立足。例如:《呻吟语》云: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译文:气最忌讳太过于盛,内心最忌讳过于自满,才能最忌讳外露。我们有时气是否太盛,让人接受不了。有时是否过于自满,不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这时候,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有才能是好事,如果过于展示,你就是炫耀。这个世界能人太多,有才的人太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做人仍需低调,切忌自满。3、发扬国学,有容乃大。国学书籍源远流长,国学文化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吸收、消化各国文化的过程中兴旺发达起来的。《礼记》云:“中庸之道,天地化育,人为万物之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包容成全他人,最后成就自我。”传承和发扬国学经典及文化,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从《论语》到《道德经》,从《传习录》到《孟子》,从《资治通鉴》到《古文观止》,在这些经典的国学著作中,你都能找到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著作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鼓舞,是历代文化最好传承。没有什么能比文字更好的传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国学书籍是一座宝藏,是精神财富。能够薪火相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的幸运。多读国学,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每个人都进步了,人民更有信仰,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更有希望。我是大志读书,致力于原创问答。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你能写一下最欣赏的一首诗吗?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来一首写给头条友们的一首诗吧:
为头条师友点赞
在划破黎明前你就积极奋战
把优美的诗篇奉献
你洗漱了昨夜的疲惫
带着温馨与萌动
掀开了我们手中的屏帘
你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涌
抗疫时你就不停的忙碌
把英雄身影彰显
跃动的字节里
有感人的故事在盘旋
抗疫阻击战
你的眼睛也在驰援武汉
举国上下齐动员
一一记录在卷
复工复产
你也没有轻闲
在各行各业留下你的足迹
航天,科技驰援世界
你也扬起了智慧的风帆
情感世界娱乐圈
网课军事和图片
搞笑饮食音乐和动漫
还有农民大哥美丽的田园
都有你在不停的奔波
还有精心的呵护和陪伴
起床了又是新的一天
你将与人们一起加油
握手言欢迎接新的挑战
用跃动的音符与春雨一起
滋润人们的心田
我必须伸出姆指
为所有头条师友们点赞
[赞][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徐志摩经历?
徐志摩,男,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厉麟似是同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1920年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关于【再别康桥谁翻译的】和【民国时候的四大才子和四大才女都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