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以为善几息兵革的翻译,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缺乏广泛的支持力量,以及军事行动上的被动局面。
同时,西汉政府虽说是仓促应战,但是能形成正确的战略和平叛方案,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楚联军必然会越来越被动。
七国之战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七国之乱起于汉景帝的削藩令,削藩令损害了诸侯王地方利益,是一次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之争,也是对汉初分封制的一次修补术。齐国联军以此为由造反,显然在政治上犯了大忌讳,导致他们缺少支持力量。
1.以诸侯王国私利对抗中央,缺少合法性
削藩不是汉景帝一时头脑发热,早在汉文帝时期就不停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议,其原因就是诸侯王国尾大不掉,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安全。天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削藩是早晚的事,否则一定会酿成大祸,晁错在他的《削藩策》里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虽然朝廷对晁错的建议反对声很大,其实他们反对的是晁错个人,以及削藩的具体实施步骤,绝不是削藩的大方向。
吴楚联军其实也知道,打出造反的旗号对抗削藩,存在合法性问题,所以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无法掩盖真相,尤其晁错被杀后,这块遮羞布立刻成了甩在刘濞脸上的洗脚布。
2.刘濞与皇室的私人恩怨,让叛军缺少正义性
七国之乱的吴国和齐王系,都与皇室存在个人恩怨。
当初诛灭诸吕行动后,齐王刘襄被汉文帝摘桃子,丢了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皇位,还被汉文帝把齐国拆得七零八碎。这件事导致刘襄、刘章兄弟郁郁而终,刘兴居起兵造反。此番七国之乱,齐王系几乎全部赤膊上阵。
吴王刘濞的太子,与当年还是太子爷的汉景帝,因为一盘棋发生争执,被汉景帝一棋盘砸死。刘濞因为这件事,将送回的儿子尸体又送回长安,给汉文帝难堪。
所以,尽管七国之乱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挟私报复的成分很清晰,让这场看着很“正义”的起兵变了味。
3.勾结匈奴,让联军堕落为出卖民族利益的罪人
为了保证起兵成功,刘濞还派人联络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对付中央政府。毫无疑问,这个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遭到谴责,也暴露了刘濞等人为了私利,不惜抛弃国家和民族利益,甘做汉奸罪人的本质。
有这三条,联军从一开始性质就变了,让他们处于政治被动的局面。这就是初期看着声势浩大,但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响应的原因。
七国之乱选择的时机不恰当但凡军事动乱想要成功,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限制,孤立的军事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在汉文帝苦心孤诣二十余年的经营下,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不光国力恢复很快,老百姓享受到了福利,由庶系变身嫡系的汉文帝,已经得到了臣民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历史上一直把汉文帝当做中国第一位千古明君,是有一定道理,他的勤勉,他对自己苛严的自律,他的简朴,他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几千年封建帝制下,皇帝的楷模。
汉景帝即位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继承了汉文帝遗志,继续为汉帝国的振兴努力。在这种全国人民精气神高涨,中央政权向心力如此强的情况下,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无疑非常不合时宜。
汉文帝中后期,贾谊等人就提出削藩策,但是汉文帝考虑到国家经济基础不行,自己的皇位并不算很稳固,他审时度势,以推恩策代替了削藩令。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考察大势,哪怕是正确的事。
汉文帝以推恩策代替削藩策,就是大格局,而刘濞等人,只顾私利无视环境状况,失败一点不意外。
吴楚联军在军事行动上有大失误有人说吴楚败在了周亚夫手下,这么说固然不错,不过军事行动历来就是给对方挖坑,如果自己足够明智,坚决不进陷阱,恐怕再高明的坑都白扯。刘濞就是个蠢材,轻易地跌进了周亚夫给他准备的陷阱。
在围攻梁国的过程中,有人向刘濞提出异议:与其把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为何不直指战略要地长安呢?
这位不知名的将军,提出的这个方案其实一刀戳中了西汉政府的软肋。彼时,周亚夫仓促上阵,兵力不足,他只能抛出梁国做诱饵,试图拖着刘濞。假如刘濞不理会梁国,而是直扑长安,同时由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兵力牵制住梁国和周亚夫,不让他们对前军形成追击,会是什么局面呢?
周亚夫限于兵力不足,在齐王系诸国的牵制下,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这样一来,长安防守空虚的漏洞,一下子就变成了捏在叛军手上的七寸!先不管他们能不能迅速攻占长安,就这种气势,足以引发天下震动,其他诸侯王乘机加入反叛行列亦未可知!
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打天下的刘濞,显然不是军事家,被一粒沙子崩掉了大牙,自始至终没有跑得出梁国。
联军内部缺乏核心行动不一致刘濞虽然是这次反叛行动的带头大哥,其实他并不是理想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七国之乱爆发前,刘濞积极奔走,游说各诸侯王跟他一起干,虽然有一定效果,可是从结果看并不是太理想,二十几位王爷,只有七位参加了行动。
为何刘濞的号召力不够?有几个原因。
1.刘濞本就是高祖旁系,身份不正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不是刘邦的儿子,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号召力不够。当初,刘邦之所以选择刘濞封王,完全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儿子们太小,到自己驾崩大多没成年,迫不得已封了侄子。
旁系造直系的反,直系愿意吗?除了与刘恒一系有私怨的而外,其他王爷都不愿意跟随。我估计即便刘濞造反成功,他也会跟直系之间,还要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2.刘濞的为人缺乏领袖的基本素质
叛乱后期,刘濞与刘戊这个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行动方案和物资分配上产生了矛盾。这就暴露了刘濞的狭隘,对他来说,通过刘戊的影响力,积极拉拢其他诸侯王,才是他该做的事。
3.刘濞的骄横与富庶很容易成为他王的嫉恨对象
吴国的富庶程度,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刘濞占了天下两大资源:一是铜矿开采,可以自由铸币;二是靠着大海,为天下供盐。
这两个先天条件,让刘濞富得流油。以他的旁系之身,得了天时,就该谨守规矩,低调做人。可是刘濞首先飘起来,不光大肆养客,私蓄兵马,这么做得罪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其他诸侯王恐怕对他也会不感冒。
从身份上看,当时恐怕只有淮南王刘安具备诸侯王领袖的条件,可惜此人空有野心,能力低下,政治上的白痴劲,直追其父。
西汉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和执行力当然,七国之乱三个月被平定,还跟中央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及执行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了一位正确的军事将领
汉景帝最英明的一件事就是选择周亚夫,做平叛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事实证明,周亚夫不愧为名将之后,他不世出的军事才能,拯救了大汉帝国。
2.周亚夫的行动方案和执行力到位
周亚夫的才华,首先体现在大局观。他对形势的判断既冷静又准确,也相当有针对性。基于汉军兵力不足,叛军来势汹汹,他制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不硬拼,采取拖延战术,困住对手,以观时变。
叛军虽然一时占优,但是毕竟是以七国对付全国,时间就是七国的大敌,汉军等得起,七国等不起。所以,周亚夫充分利用叛军急于求战的心理,将梁国扔给他们。叛军被梁国这块看着诱人的大肥肉,失去了正常思维,白白丧失了优势。
面对朝廷的各种压力,周亚夫始终不改变策略,坚持打消耗战。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的漏洞,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倘若周亚夫策略有误,选择硬拼,或者顶不住压力,被吴楚联军吃掉,那就是滔天大祸。
3.汉景帝对周亚夫坚定不移的支持
汉景帝识人,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住压力,坚决做周亚夫的后盾,将平叛大权完全交给周亚夫,而不是干预行动,这是周亚夫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的保证。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择人和用人上的屡屡失误,与汉景帝真的相差太远。
4.朝廷上下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
虽然朝廷在队削藩策上的争议颇大,大臣们对晁错存在明显的排挤,和个人利益之争,但是在平叛这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团结,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比如袁盎,他一手把晁错推向了刑场,但是在劝说刘濞失败的情况下,不顾刘濞的死亡威胁,冒死逃回汉营,表现出对叛军不屈的信念。比如窦婴,虽然不赞同削藩,但是叛乱爆发后,他立刻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推荐人才,并领兵走向平叛战场。
除了朝中大员,连民间的江湖人士,都纷纷贡献一己之力。比如季布、剧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缺乏合法性,也没有正义性,叛军内部也不断出现失误。相反,汉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平叛方略,又得到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多方原因综合,七国之乱失败,一点不奇怪。
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秦朝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成立于公元前770年,以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开始算起,到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关中,逼降了秦王子婴,秦朝才算正式灭亡,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在巨鹿一战消灭了秦军主力,秦朝从朝廷和军队全部消散,而秦朝的灭亡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15年,离秦国立国有563年。
秦国最辉煌的时刻就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平定天下,自此,华夏归于真正的一统,然而仅仅15年,秦朝就灭亡了,这离秦始皇去世也不过三年时间,那么,15年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统一六国的秦军去了哪里?支持秦国统一天下的秦人去了哪里?
秦朝的前身是秦国,秦国的核心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秦军,二是秦国宗室、贵族、官吏等统治阶层,三是秦人百姓。秦国的这三个部分是用军功爵位制和秦法牢牢捆绑在一起的,需要注意说明一点的是,秦国没有所谓的老秦人,也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说法,所谓的老秦人团结一致,这是《大秦帝国》这本小说中的说法。
秦始皇剧照
军功爵位制激励着秦人依靠战功和种地获取爵位,使得秦人只有两件事可做,就是打仗和种地,秦法让秦人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从事各种工作,秦人在常年的实践中,习惯了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和秦法。
所谓的秦人其实是指秦国传统土地上所生活的人,包括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人,在秦国不断的扩张中,原来的楚人、赵人、韩人、魏人都成了秦人,但这里真正对秦国有归属感的秦人还是指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人,这是秦国的核心。
一、秦军去了哪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整个天下归秦,这个时候的秦军有百万之多,秦军主要分成五个部分:
1、以蒙恬为统帅的北方长城军团。
秦国将领
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攻打北方的匈奴,蒙恬先是率军肃清了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然后出关将匈奴人赶到七百里之外的蒙古高原上,之后蒙恬就率领这30万人在北方守卫过境,同时还派人修建了长城,建立了防御阵地,以防备匈奴人的偷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蒙恬被赵高、胡亥、李斯等人合谋下诏逼死,副将王离担任了长城军团的主将,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王离军团也被抽调到中原进行平叛,根据《史记》的记载,王离在成阳被刘邦打败。
《史记 高祖本纪》: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之后,秦将王离与章邯一起合兵围攻巨鹿城,王离负责围城,章邯在王离军的西南方驻扎,为王离提供粮草,结果项羽在巨鹿之战出人意料地先切断了秦军的补给,导致王离军粮食短缺,然后重挫王离军队,其他反秦义军见到秦军不行了,纷纷出兵攻打,王离的长城军团在反秦联军的围殴之下全军覆没, 主将王离被俘虏了。
秦兵
长城军团就这样覆灭了,这是秦国的一支主力军队,参与过打击匈奴人的战争,最终被项羽联合反秦义军一起消灭了。
2、以赵佗为首的南方百越军团。
秦始皇百征百越的战争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大将屠睢率领50万秦军兵分五路分别攻打百越之战,但是这一次失败,因为百越人的游击战,秦军损失惨重,第二次是大将任嚣和赵佗率领新补充的秦军和原来屠睢时期的手下秦军合计50万人,征服了百越,并在当时设置了郡县。
秦末天下大乱时,任嚣和赵佗不愿意救援秦朝,只想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再加上路途遥远,信息滞后,这50万秦兵和几十万秦朝移民都留在了百越之地,再也没有回过中原,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名义上臣服了刘备,但实际上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且对于汉朝是时叛时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灭亡了南越国,正式将岭南纳入汉土,可这时候都是汉朝了。
秦末农民起义地图
3、以章邯为首的囚徒军团。
秦末农民起义时,秦朝中央朝廷反应迟钝,直到陈胜的部将周文率领数十万军队打进了函谷关,秦二世才紧张起来,少府章邯建议征发骊山囚徒组成军队,这就是秦末的囚徒军团,这是一支特殊的军队,起初以囚徒为主,并且还有部分都城的卫戍部队+临时征召的关中子弟,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囚徒数量越来越少,关中子弟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囚徒数量,所以严格来说,到巨鹿之战时,章邯手下这支军队实际主要是由秦人组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这话的意思是说:于是秦二世常常居住在宫中,和赵高决断各种政务。从此以后公卿大臣很少有朝见(秦二世)的机会,盗贼越来越多,关中士卒被调发向东去攻打盗贼的一批接一批。
秦将章邯
这里的关中士卒是哪里来的?是征发的秦人子弟,包括关中、汉中、巴、蜀这四个地方的秦人,这是秦国的核心,秦国的战争机器动员起来之后,实力还是强大的,当时虽然天下反秦,但主要是原六国的人,原秦国的秦人基本上没有反秦的。
但是,章邯的20万大军在巨鹿之战后投降了项羽,项羽担心这些秦人会反叛,于是坑杀了20万人,这支军队就覆灭了。
4、秦朝都城卫戍部队。
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多次与一个叫赵贲的秦军将领作战,这个赵贲率领的秦军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不属于以上三支部队,也不属于秦朝的郡县兵,而更像是都城卫戍部队,因为赵贲是主动率军出函谷关攻打刘邦的,最终刘邦击败了赵贲,打进了关中,并且逼降了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的都城卫戍部队是被刘邦打败了,一部分被杀,更多的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比如后来刘邦组建骑兵部队时,众人都推荐原来的秦将李必与骆甲,但两人推辞说自己是秦人,担心不能服众,于是刘邦任命灌婴为主将,李必和骆甲为副将,才组建了骑兵部队,这支部队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秦兵,号称郎中骑兵,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了不少功劳。
5、秦朝各地的郡县兵。
陈胜、吴广起义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秦朝的郡县,各地的郡县大多被农民军攻破,郡县兵要么被杀,要么投降起义军,要么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反秦义军,比如秦朝的会稽郡守殷通就想自己起兵反秦,结果被项梁和项羽所杀。
殷通还说大江以西全部造反了,这个造反不仅包括农民起义军,还包括了原来的秦朝地方官吏带口头上郡县兵反秦,秦朝各地的郡县兵都淹没在战争中。
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国宗室、官吏去了哪里
先说秦国宗室,大部分被杀,小部分逃走。秦二世胡亥上台后,首先就是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杀了,连女性姐妹也不放过,秦始皇的儿子全部被杀,秦国的其他宗室,比如子婴,后来被项羽所杀,不仅仅是子婴,项羽是不会放过秦国宗室的,只要他知道,肯定会被杀,如果有宗室在刘邦或者项羽进入关中前逃走了,那才有可能活下来。
再说说秦国的官吏,一部分被秦二世、赵高害死,一部分在战争中被杀,还有一部分则投降了反秦义军,各为其主。比如蒙恬、蒙毅兄弟被赵高、胡亥逼死,冯劫和冯去疾被逼自杀,李斯也被赵高逼死,至于赵高指鹿为马,同样杀了很多官吏。
再比如前面讲到的会稽郡守殷通被项羽所杀,在巨鹿之战被俘虏的王离大概率也是被项羽所杀,还有秦将苏角在战争中被杀,秦将涉间引火自焚,李斯的儿子李由被刘邦手下的曹参所杀。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
章邯、董翳、司马欣三将先是投靠了项羽,被封为三秦王,后来刘邦还定三秦,章邯战败自杀,、董翳投靠了刘邦,司马欣自杀而死。
三、秦人百姓去了哪里
秦人百姓大多数投靠了刘邦。秦朝的核心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就是后来刘邦的核心地区,刘邦初进咸阳约法三章,赢得关中民心,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巴、蜀,这就是秦人聚集区,刘邦以此为后方基地,还定三秦攻取了汉中,然后当年秦国的核心地区就全部成为刘邦的核心地区,所有的秦人基本上都投靠了刘邦,成为汉人,所以说汉承秦制,其实秦人也变成了汉人,一脉相传。
去秦而归的去的意思?
去在古文中应该是离开的意思,跟现在的到哪去的方向完全相反,是个古今异义字。
《苏秦以连横说秦》
先秦 佚名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关于【寡人以为善几息兵革的翻译】和【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