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翻译成英文怎么说,古代称什么死叫什么?
1、皇帝死
专称为驾崩、崩殂、大行等,古代,驾的用法可借指或尊称皇帝,而崩是指皇帝死如山倒塌般,故“驾崩”是古人用来专指皇帝死亡的一种尊称。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薨”。
2、平民百姓之死
才会直言不讳的通称为“死”。六品以下的官员也叫死。一般平民百姓则称殁、殂、故、终等等。
3、大夫死
大夫死叫卒。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情况也逐渐有所变化,其限制也不再那么严格。唐代时,二品以上官员死称薨,五品以上称
扩展资料:
崩和薨虽然都指死但是其实质上用法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
崩:通常作驾崩,指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
薨 :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的死。
死,在古汉语里也是有等级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是不能够混用的。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离世和逝世有什么区别?
中国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加上会意、形声两种元素,构成了独特的方块字。
现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象形、会意、形声“三合一”的文字,基本上都消失了。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国家的文字,都是以几十个字母组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件事可用多个文字来表述,比如“死亡”,人们就有多种讲法和称谓。
孩童死了称“夭折”,病人死了称“病故”,普通人死了称“去世”,德高望重的人死了称“逝世”,文化老人死了称“仙逝”,古代皇上死了称“驾崩”。
还有“圆寂”指和尚死了,“牺牲”指军人死了,自杀叫“自尽”,他杀叫“遇害”,还有“卒”“亡”“谢世”“咽气了”等等,不一而足,称谓各异实质相同,都是指人死了。
吾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语言表达不同。比如上海人说“死”,口语和书面语就不同,书面语就像上面列举的种种称谓,但口语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普通人还是大人物、正常死亡还是因病灾亡故,都叫做“走了”,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没见到他的父亲,就问你爸呢?朋友说“伊走了”,我问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家?朋友说“伊死忒了”,我才恍然大悟,他父亲去世了。
因为用书面语讲上海话,像“离世”“逝世”“圆寂”“牺牲”等字,说沪语很拗口,难以准确表达意思,所以上海人通常把人死叫“走了”或“死忒了”,分不清尊卑。
那么,所谓的离世和逝世的区别是什么呢?就如前面所述是指代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离世”是普通称呼,“逝世”通常是对有一定地位人的尊称,如“某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个”和“位”这两个量词。
“个”字往往称人及人的组织,比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等等。就像称马为“匹”,称牛为“头”,称羊为“只”一样,不能张冠李戴乱了称呼。
如果你把别人称作“匹”“头”“只”,一定会让人对你反目怒怼,甚至抽你一个大耳光。
但现在很多体制内外的媒体人“个”“位”不分胡乱使用。比如抓到了犯罪分子或贪腐官员落马,媒体常常使用的是“一位”。要知道“位”字是个尊称,你能对犯罪分子和贪官肃然起敬吗?
“个”和“位”这两个量词都是会意字,但使用是有区别的,“个”字可以对人对己泛泛而指,但“位”字从人从立,如地位、皇位、大位等等,通常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比如:“我们两位来出席会议”,这样说给人的感觉是太过傲娇。
所以,把“位”字用在犯罪分子身上,不免贻笑大方。说回离世和逝世有什么区别,道理一样,对死去的人的称谓也不能乱用,应该根据死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年纪、辈分等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称谓,才能避免信口雌黄出洋相。
简单说,普通人死亡可用离世,对伟人名人就要用逝世。
让人唏嘘的是,吾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世上最难学的一种文字,且字义复杂多变,要完全学会掌握吾国的文字,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脑细胞啊。
如何用英文表达去世?
如何用英文表示“去世”?用die是否恰当?
1.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生死是被看的很重的,典型例子就是司马光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因为中国文化对生死看的很重,所以对于人“失去生命”行为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用词:去世,逝世,完蛋,驾鹤西去,仙逝,一命呜呼等等,不同场合十分注意和讲究用词。也可以说这引出了提问者对于人“失去生命”有了可不可以使用英语die一词的“忧虑”。
2.我们再来看一看西方(美国)文化里对于“失去生命”的用词描述:
-George HW Bush, former US president, dies aged 94
George HW Bush, who as the 41st president shepherded the US through a turbulent period in global relations that included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Iraqi invasion of Kuwait, has died. He was 94.
这是英国著名的《卫报》对于美国前总统老乔治布什这种重量级人物去世时的报道,大幅标语就是一个die字,似乎毫无忌讳或不敬之含义。
-“Jeb, Neil, Marvin, Doro, and I are saddened to announce that after 94 remarkable years, our dear Dad has died,”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aid in a family statement.
这是老乔治布什的儿子,同时前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在家庭讣告里宣布其父“过世”时的原话,即便说了他们are saddened to announce(悲痛的通告),但直接用的词还是一个die字。没毛病。
该条新闻(著名的Huffpost)标题的用词是: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H.W. Bush Dead At Age 94
用的词也是dead字。没毛病。
3. 虽然英语die一词也有大量同义词:pass away,lose one's life,depart this life,breathe one's last,draw one's last breath,meet one's end, lay down one's life , perish,go to one's last resting place, kick the bucket,decease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表达die的同义词也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成分(比如,kick the bucket诙谐,decease和pass away委婉)但是,大家在报道“死”是并没有过于纠结“什么场合用什么词”问题,直接一die表述之。
4. 最后,die表示的是中文的“去世”,还是“过世”,还是“死掉”,还是“完蛋”,还是“一命呜呼”?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习惯用中文学习理解英语的学习行为“主观”的给某个英语单词的词义带上固定的“帽子”:词义。以为两个英汉词汇之间词义是对等的。
当中文里的“去世”,“过世”属于用词十分讲究用词场合的时候,英语词die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含义:(of a person, animal, or plant) stop living.
Stop living就是die,可以是“去世,过世”,也可以是“一命呜呼”,译入中国文化里完全变成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但英语里管你什么人,就是一个die字,毫无“尊卑”之分别。
这倒也很能体现黄庭坚 《清明》诗里说的一句话的思想: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
故、显、考、妣,就是代表:故去、显赫、先父、先母的意思。
古人之所以这样规定,之所以对故去的亲人如此称呼,而这种说法并非心血来潮,当然也不是无稽之谈,只要你耐心看完就会明白古人的大智慧与良苦用心。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丧葬礼仪永远是以逝者为尊,主流文化看齐,一个人无论身前功绩如何,死后儿女子孙总会尽力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逝者的葬礼,但却是活人的盛宴,半亩方田,一块墓碑,叙写一生的故事,尽管是面子工程,但却不妨碍子孙们前赴后继,寻求祖先庇佑。殊不知自从他们离开那一刻,就与这个世界再无瓜葛。
一块墓碑,也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功名薄“故”
有“故人”,也有“故事”,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曾经存在过,现在仅仅停留在记忆中,墓碑上的“故”,其实兼具两者的含义,既代表了逝者,也代表了逝者生平事迹,一切都随着他们的故去停留在终点。
这也是对死者死亡的至衷含蓄表达,远比“死”“亡”等字眼更受人欢迎。
“显”
显然,“显”比起“故”,要更有特殊性和深刻含义,毕竟逝者如斯,皆可用“故”,但故者并非皆可用“显”。
活着时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死后自然也有“故”、“显”之别,显更多代表“显赫”、“显贵”之意,以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和敬称,有对死者生前功绩的肯定,和社会地位的认同。
就如同阴阳轮回,古人认为:生前的行为决定着死后的待遇级别,死后的世界也反作用于活人世界。当然常人并非不可用,而是由“先”谐音代替,但是它却与接下来的俩字密切相关。
“考”
单独说“考”,很多人不明所以,现如今大多被用来组合“考察”、“考究”、“考试”,但是在先前,祖先却用它代表“父亲”之意,而且历史悠久,足够追溯到《尔雅·释亲》一书中:“父曰考,母曰妣”。
这下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呢,先别激动,其实除了“考”、“妣”,对于逝去的亡妻子,则由“嫔”称之。
“妣”
在这里代表逝去母亲的意思,当然为了更加明确的区分,古人通常会加前缀“先”字,“先父”、“先母”就是原型“先考”“先妣”演化而来,简单明了,当然根据这样的字眼,我们也可以直接判定立碑人的身份,与其逝去先祖,或者是亲人的关系。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后辈对于先祖的孝道,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丧葬礼仪,但同时也忘不了对祖先颂德,无论生前是否显赫,但死后力求风光,当然因为贫富差距,也导致了丧葬礼仪,最终因社会资源多少,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都是表达了对先祖的深深敬意。
现如今物质生活的丰富,也让丧葬制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土葬已经逐渐被火葬、冰葬取而代之。
即使墓地在缩小,但是墓碑的空间还是足够,所以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墓碑上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可能不太明白墓碑上每一个字所代表的含义,但也尽可能会花费代价,让整块墓碑看起来端庄肃穆,在具有高颜值的同时,也不失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死翻译成英文怎么说】和【古代称什么死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